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今天舉行「以論文造假為鑑結合學術倫理暨調查管理體制」公聽會,邀請相關單位及專隔熱紙家學者分享國內外關於學術研究倫理的調查與管理方式,期望能夠協助健全與釐清未來台灣學術倫理的標準及界限。
公聽會上檢視國外在學術論理的調查流程與體制,像是美國以聯邦法源訂定學倫調查依據,日本及其他國家由獨立性研究機構進行調查,台灣則是在教育部及科技部都具有調查單位,不過有許多單位較缺乏執行時的詳細標準程序,會是未來需要強化的部分。
教育部政務次長姚立德表示,教育部在學術倫理隔熱紙推薦的查處機制分為學位授予及教師資格送審,預計5月底將更進一步成立學術倫理專案辦公室,負責學校層級無法處理的學倫個案,以及其他學倫推廣功能,包括與國際接軌聯繫,並且在大學裡推廣學術倫理,讓大學師生都能夠有充足的學倫觀念。
利用隔熱紙內的特殊吸收紅外線配方,將太陽光的高熱吸收在玻璃內,只留少部分的可見光穿透過去,以方便車主夜間行車辨識外界物體。此種設計的優點在於可減少汽車隔熱紙內的金屬成分,避免車內通訊器材,如衛星導航、測速器、e-tag,或是電動門遙控器的靈敏度受到影響,且可選擇的隔熱紙顏色亦較多。不過也由於是利用吸收熱量進行隔熱,因此當隔熱紙內部的熱量飽和後,就會大大減低隔熱效果。帶有金屬成分的隔熱紙,可以看出表面有著類似鏡子的反射光澤,此類型的產品,隔熱效果佳且持久,缺點則是會影響通訊設備。採用吸收劑達成隔熱效果的產品,有著低內反光與不影響通訊產品的優點,不過長時間曝曬卻容易讓高熱穿透玻璃進入車內。
教育部高教司司長李彥儀說,未來學術倫理專案辦公室的組成將會有不同領域的人才庫,再根據個案從人才庫中組成審查委員,期望能夠充分發揮各方面功能,完善台灣的學術環境。